面对空白的2017,有点惭愧,也有庆幸,当做积累;
站在流逝的2018,有点踌躇,也有激动,这是起始。
正式开始:
一、写给创业者:
2017
O2O如预期一样落幕,“共享经济”这个新的媒体词汇肩负起去年的主调。
从根本上共享经济是一种附加金融工具或者衍生工具相组合而成的一种商业模式。共享经济中,技术进步促进商业模式增值,但不是决定性的推动因素。在该类模型的一场场战役中,比拼的是运营团队对细分市场的理解和把控力,比拼的是对资源快速整合能力,以及对资金快速整合的能力,我的定义如此。
共享经济模型对创业者是一场自我修炼,尤其是对那些连续创业者。就如我面对媒体用的说法——如果说O2O是成熟创业者的一场本科课程,那么共享经济将是一段硕士课程。不是说共享经济如何高大上,就好像硕士对于本科来说也无非是针对某一细分领域的深造而已,需求参与者指向性更清楚,数据支持更完整,消磨掉更多的野蛮,洋溢起更多的思考。
小伙伴们,硕士终归不是学海的尽头,就像IPO只是一段成功的开始一样。共享经济只是你们的一段回忆。经历过这段,你如果是成功者,你会留下许多对某个行业运营的深刻认知,你会成为专家。如果你足够聪明,恭喜你,你可以举一反三去做更多的行业了。
小伙伴们,如果你们没有经历过之前的疯狂,2017年你会觉得VC阶段和天使阶段融资相对比较是回暖的。更多的机构开始愿意听你的BP,可以随着你的思路去思考了。但请记住,或许这不是因为你的业务多优秀,而只是因为机构们在阵痛的晕眩后,重新开始他们正常的工作而已。而市场内更多的资金他们口口声声的投资前移,却只坐在公司进行研究,更多的资金蜂拥进一些套着光环的“明星项目”,却在那一刻忘记了估值合理性与阶段前移的誓言。
不好意思,我在2017年,几乎都没做在任何阶段,只做了一单新增VC投资,只有一单。
适合创业的小伙伴们,你们需要的是坚持,面对已经开始的路,没法停下来,资金在你门口徘徊的时候,不是看你停下来的模样,更不是你转向的信号灯,而只是在考验你的耐心和坚韧。不适合的创业者们,你们需要的是放松,用第三方视角学会品评你手里的牌,拥挤的所谓出路都不一定适合你,拥挤的所谓梦想或许也只是更多的失望。看懂的时候,学会放弃。
各位小伙伴们,你们辛苦了,保重身体,其他只有两个字——加油!
二、写给我的LP
各位老板好,感谢您的耐心支持和无比珍贵的信任,在此抱拳遥祝康健顺意。下面开始我的汇报。
(一)我不是一个炒家
我对一切以快速交易为思路的赚钱方式都不擅长,因为我是贪婪的,我总会死在大起大落中。我不是一个好的交际者,没法可以放弃自己判断轻易去做跟随投资,因为我是贪婪的,我只想把风险控制在自己的手里。
不知老板们还记得2015年底我写的最后那篇吗?关于回归科技为本的天使投资的纠结
过去的两年很多人问我看过三体没有,看过人类简史和未来简史没有,我很开心,不是因为那种不谋而合,而是因为畅销书让更多人从赫拉利的字里行间与我产生了共鸣,欣慰和感恩。
(二)2018年热点如何
引子——关于前瞻性。告诉你5-10年后发生什么的,你可以听听,但前瞻性对于投资的有效性是2-3年为极限,超过这个都是投机大于投资。所以前瞻2年将是一种投资本领和优势。2018我的几个热点说法如下:
科技类投资将继续下沉
1)AI
当人们懂得什么是AI的表象力量后,一定会逐渐的探索本源,势必会触及算法架构的调整、计算媒介的发展、数据与模型的升级、感知互动的增效等等,这些都是AI后端本源所涉及的。不用去关注你懂没懂某个技术,你只需要把控两个端口,你的投资判断就会变得有效率——第一种,只玩概念的向下一层去看看应用数据公司还有谁可以升级;第二种是想玩技术的,别怕,你可以随便投,因为你所面对的机会是无限的,因为市场目前压根就没有标准可言。
而我会做什么,对于没有与我其他能力相整合能力的AI项目我不会碰任何一个。对于有整合能力的,我会轻轻地碰一到两个底层数据模型公司。理由,这个最简单,在过渡期内,看得懂,才可以形成先发优势。
其他相关内容参见之前的关于科技和投资机会的几点前瞻。
2)区块链
区块链不是妖魔也不是神迹,用白话说就是一种分布式结构配合一个逻辑高于目前加密方式的确权机制,这是一种技术范畴可以理解的思路。这套思路配合一定的共识机制与协议,给了每一个主体一个回归自然本质的机会——假想中社会大同后,回归到生产力直接交换即可。这是世界走向未来的一个尝试,是一种乌托邦的基础,但目前而言,在共识机制与中心化形成一定互相不理解的情况下,万变不离其宗,记录和确权才是暂时有效地表达方式。
而逃不开的,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币们。一些有铆定资质的币,是基于这种思路的一种表达,但没有铆定能力的币,也是基于这个思路的表达,但却是我不可理解的表达。所以我可以混所谓链圈,不理解和胆怯于所谓币圈。
我也在努力尝试是否可以将金融模型与这个思路相结合,但在目前的架构和社会认知下,我只敢尝试将虚拟的对等虚拟的,让权力和生产力形成一种池子机制,然后在池子机制上建立指数概念,进而通过大家认同的指数概念完成相应的交换加速,进而在过渡期内,将法定与未来形成一个有意义的铆定与尝试。
就如乌托邦,面对扑来的美好未来,我们不能逃避,而是首先要理解和正视这个已经产生和存在的尝试与思维。
3)材料学
材料科学在过去的一年中,因为机器人和新能源两个方向的快速进步,带动了一波有效的市场认知。朴素点说,只要社会不是虚拟的,那么原本沉寂、隐藏太久的材料科学就一定是所有学科的基础,基于此,投资正当时。
但因为材料行业周期太长,就需要一定的技巧,而不是盲目寻找应用材料那么简单。我的思路中,该方向我们可以继续原有已经形成热点的概念进行二次挖掘,比如二维结构的石墨烯形成了所谓革命,那么二维机构的其他材料都将可以成为我们关注的热点,就好像当我听到表弟在做二维结构的硫形成的那种兴奋。
4)医药
经历过很多次起伏的投资者会感受到一个事实,医药对于整个医疗行业来说是最苦的,但也是唯一一直没有停歇的,未来2年依然如此。
我不是一个医药投资的擅长者,我也没有那么大钱去投资二期临床后期的项目,但对于医药的开发来说,一些辅助的技术和方案不是不可以尝试的,比如之前开始学习的免疫基因组库的内容就是如此。综合原因,这是大家可以理解的,是切实可行的,是开发者和患者都需要的,一切就这样顺理成章可以在2年内爆发。
医药在我的投资蓝图中是不能缺少的一环,是我投资组合中大资金投资的必要品种和唯一品种,理由——我是贪婪的,医药承载的梦想可以满足我对风险控制和利润的双重认知,期待更多的了解和认识领先的开发团队!
5)机器人
您看了《铁甲雄心》吗?看了美日巨型机器人格斗吗?是否对这个话题似曾相识呢?我笑了。
机器人行业,2017已经洗净了部分铅华,该来的来了,该去的已经被抛弃,该认知的已经开始认知,该走向民众的也如期而至,一切都如计划一样,在媒体、节目、科技宣讲、民众热度等等的一切都如我预测的一样到来——甚好,大好!这种成功预测没啥骄傲的,因为这是朴素的认识而已。
我的思路,机器人行业远没有到达阶段高点,只是开始的开始,沉下去吧。三个方向——商业模式的沉淀、核心部件的快速发展、材料学的匹配都将在2018及2019年实现。沿着这个思路,我的热点预测:第一服务机器人行业将快速形成融资租赁的模型,对于各种人力密集型行业形成挑战和替代,比如传菜机器人将像仓储机器人一样发展;第二工业机器人的灵活度上升与体量的增加,会带动机器人核心部件的快速发展,无论是中心控制器、关节电机及减速装置还是传感器等等都会形成“猪饲料效应”;第三如新型橡胶和轻质合金、大电容器、附着材料等方面的材料创新,会随着产品要求的技术进展需求形成突破和加速量产;第四机械外骨骼仍旧是我不停寻找的目标,就如达芬奇机器人中国销量从100台到目前超过2000台一样,机械外骨骼作为我认同的整机形态,我认为在过渡期内必然是热点之一,我不会放弃,只会更加深入的跟踪。挑一个两个,重点培养和关注,一个行业就够了!
同时基于人工智能的各类机器人创新都将持续,类自动驾驶的思路依然不变,但这个细分行业已经是一场全球真正顶级巨头之间的游戏了。这样的市场环境下,只有产业先发形成产业整合,过程中用PE的思路才能有效完成投资。这不是老调重弹,而是我确认这个思路还没走完,继续两年。但,请相信,一切来得都比你想象的会快!
6)所谓新能源
之所以说所谓新能源,是因为这个概念暂时被定义为环保型能源。经过几个实操项目的分析和论证,我得出如下阶段性短期预判:
第一、基于大数据的能源管理体系和匹配机制将很快面世,能源互联网将变成智能新能源解决方案;第二,新能源使用角度,过剩产能带来两个方向业务突破,分别是能源管理为基础的集中储能方案来解决目前电网过渡的问题。另一个是新能源车辆总体产能过剩,但各类货车和商用车的需求将快速形成刚需,强烈程度远大于乘用车。第三,作为里程解决终极方案,两年内我还是比较担心7x24无线充电的,但燃料电池方向产业化预期大约为2020年,这是可以预期的,所以我的研究重心将双管齐下,燃料为主。由此论断,其间形成的几个核心材料的突破会像目前电池正负极一样的快速兴起热点,但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可以参与的核心技术早期公司不多。同时,即使有幸参与,也不要预期IPO才是理智的。第四,能源间转换效率提高理应在去年形成热点,但没有如期开始,继续期待。第五,新能源的二次污染和回收问题是依托于大资金的问题,如果国家没有给银行下达相应指示,谨慎参与。
7)AR
作为一家AR底层技术公司的核心创始人之一,我从没忘记自己的初衷,并坚信这个技术方向是下一个全民端口的代表,是实现万众互联的根本思路之一。
我相信继续在这条路上落地综合应用场景是唯一的目标,这类场景就在眼前!我相信继续在这条路上以技术开路,以数据模型仿真和AR相结合进而形成先发优势,是这类公司的必然之路,这类场景已经热度开始!2018是AR规模场景应用元年。
没有神话,当你看到,一切顺其自然的认同就是最好的答卷。其他相关内容,参见关于科技和投资机会的几点前瞻,依然有效。
8)商业模式
我是一个不投资商业模式的人,不是因为我不被现金流所动,只是因为我自身对于运营的恐慌和能力缺乏。商业模式没有错,错的是我自己,我认错。
2018我依然不敢大面积加仓商业模式,但我会重点关注商业模式+金融模型,比如具有垄断性SKU的供应链金融就是一个好的尝试。我也希望和大家分享我对商业模型投资的四个思考:1、知道它该值多少钱,才能知道什么价钱投资是好的;2、所有的商业模式投资都是期望现金流作为保底,那么如果有了现金流却不做相应的金融获利设计,只能说行业控制力或自身能力不足;3、虚拟和现实相结合不一定非得形成买卖,任何一次资源及生产力的重新组合都是有意义的,重点是枢纽核心团队目标是否明确、分工是否有效、切入点难易;4、有效的进行全球化分工,或许是解决目前中国劳动成本上升、研发具有局限性、全球知识储备倾斜这三个问题的好办法,更是区域红利思路下的以中国沿承。
我会努力的突破自己,但我永远不会放弃技术投资为根本。
9)其他
作为人类社会必须面临的生存问题的应对机制,环保和食品工业突破依然可以作为中期热点,一旦发现走不动路的项目,大可以信手拈来。
汽车行业,我想讲个“笑话”,我相信出行交通工具在瞬移之前,汽车之后的模样应高更像轮椅,或者外骨骼。因为这才是最有效率的和多层次环境友好的。
大数据行业的发展会达到一个阶段性的突破,从阿里数据到八爪鱼,可见的细分市场内的应用突破正在加速铺开,对于VC来说,是个好的加入时间。
其他好多行业都因为技术的进步而获得了新的进展,但这时候不是投资新进入者(因为竞争早就已经开始),而是加注之前的优势者(优势者不是垄断者,投资要留给自己腾挪空间),切记“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三)宏观经济
十年的周期很难“躲”过去,怎么爆发不一定,但这是一个需要小心谨慎的年头,也是可以等待机会的年头。
重点思路,要一行行的来说,表达重视:
1、对于你懂的行业的源头矿产(比如你懂锂矿,那你就应该知道钴矿的意义)及可经营现金流的资产(比如加油站、电网为代表),在经济崩盘的时候必须抄底。
2、现金在手远比项目在手要靠谱,除非项目很便宜。这是一个考察眼力和预判的两年,尽可能的让自己变得敏感起来!
3、对于一切虚拟的,无法为社会进步做贡献的模型,一律抛弃,除非它能带来的现金流让你疯狂的想去靠近,这考验格局。如果没见过钱,可能一个2000万的流水就让你疯狂,这将是你失败的重要原因。
4、对于已经浮盈获利的明星项目,针对获利的程度,适当时机选择成本+50%的变现将是明智的选择。各位切记,阶段高点之后的漫长整理中,那个最终的胜利者将具有垄断性和唯一性,这种概率和之前的投资完全不同。
5、风暴来临,最容易赚钱的也是最可能杀死你的,比如金融产品。如果金融产品配套了很好的资产,请仔细评估,尤其是它的现金流创造能力与预期流动性。
未来两年,这是一个疯狂的机会,把握住,因为十年才可能有一次。
(四)股权投资
我将坚定地走分化的极端路线:
1、坚定不移的走早期科技投资,在产业链上连续布局投资,形成全产业链先发优势;
2、坚定不移的在已经投资的项目间形成产业链互动,基于成本优势;形成增值效应;
3、坚定不移的在后期项目中,寻找类似医药行业这样具有核心需求的品种,平抑风险;
4、坚定不移的不听别人的,自己做好自己的预判和研究,把命放在自己手里!
各位老板,2017年度总结汇报完毕!
结束语一:
既然过去连续成功预测了三年,那就请允许我继续装逼一下。
关键词:微观与本源。
我要扔出一个像上帝视角一样的大思路——2018未来三年的技术投资不仅仅要沉下去,更要做好一个准备,就是从微观和本源的角度去思考和感知技术的创新。
这是一个朴素的道理——当技术极大快速进步的时候,人类社会的认知会有一段时间跟不上节奏,这个时候上帝视角就必须理解本源的核心诉求与发展规律,进而通过这个角度,你会发现你可以更容易的理解新技术的来临,才可以更好地做3-5年的前瞻。
结束语二:
关键词:蓝焱。
蓝焱是火焰的最外层、最炙热的一层,这是生生不息、最顶端与力量的代表,是基于火种与能量的极致表达,是直面腐朽变为新生的那一个触点。或许微弱,但足可以厚积而薄发。
2018,
我只想做一簇蓝焱。
王牧
2018年2月14日